中国古建筑典型特征|翼角 l
中国古籍《诗经·小雅》中有载:”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。“诗句里提到的”翚“,指的是古代宫室的飞檐。其中位于屋檐转角部位的翼角,因其向上翘起的程度最为突出,就像是欲展翅高飞的羽翼,因此而得名,它是中国古建筑非常重要的IP之一,也是庑殿顶、歇山顶和攒尖顶建筑共有的典型特征。本篇文章就给大家分享关于翼角的营造之法。
▲
(山西长治法兴寺圆觉殿翼角,北宋,图片来源于小红书作者“a boy”)
▲
(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翼角,唐)
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,对翼角营造的举措会有所不同,主要分为宋《营造法式》翼角构造、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翼角构造和江南《营造法原》翼角构造。本篇文章先从宋《营造法式》中关于翼角的营造做法为切入点,带大家探究古建筑檐角之美背后所掩藏的营造技艺。
▲
(《营造法式》)
翼角的”生起“和”生出“
所谓翼角“生起”,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可,即庑殿顶、歇山顶和攒尖顶建筑的翼角,从立面角度看,其檐口高度要高于正身檐口的高度,产生角部檐口上翘的视觉效果,清代称为“起翘”;而切换到平面视角,建筑翼角檐口比正身檐口要向外侧延伸出来一定距离,这种做法叫做翼角“生出”,清代称为“冲出”。翼角部位采用的生出和生起的构造措施,共同塑造了屋顶角部檐口优化的曲线。
“生起”做法
在宋《营造法式》中,并没有对翼角生起进行专门的规定,但其他方面联动的影响却共同塑造了翼角生起的效果:
1.檐柱的生起,法式中规定柱自平柱叠进向角渐次生起...五间升高四寸,三间生高二寸等,具体可以参看前期文章的描述(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二);
▲
(升起,三开间)
▲
(升起,五开间)2.屋檐端头的生起,在边槫的槫背上部加设“生头木”,使得屋檐端部呈现翘起的效果(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四);
▲(生头木——山西大云寺大雄宝殿)3.大角梁和子角梁端头的起翘,两者自身的高度要比椽子大,加之子角梁在角部同时会起翘(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四)。
这些因素叠加下来,保证了翼角生起的效果得以实现。
▲(大角梁和子角梁——山西晋祠圣母殿转角铺作处)▲(大角梁和子角梁——山西佛光寺东大殿转角铺作处)“生出”做法
在宋《营造法式》卷五造檐之制中,有这样的描述:“其檐自次角柱补间铺作心,椽头皆生出向外,渐至角梁:若一间生四寸,三间生五寸,五间生七寸(五间以上,根据情况酌量增加)。”
翻译成白话文就是,将位于角柱和次角柱之间的补间斗栱作为起始点,每根屋顶椽子的端头依次向外伸出,一直延伸到角梁的端头。翼角部位的椽子所生出的具体尺寸随着建筑整个开间数确定:若面阔一间,则生出四寸;面阔三间,则生出五寸;面阔五间,则生出七寸;如果开间达到了五间以上了,属于大体量的建筑,就要根据工程实际来确定了。
翼角的组成部件
在宋《营造法式》中,翼角的组成部件主要包含角梁、椽飞和其他附属组件。角梁,包含大角梁、子角梁和隐身梁,在前期文章中已给大家有过分享(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四),下面再做简要的叙述。a.大角梁,其位于下平槫以下,撩檐枋以上,一直伸至椽头,端头会做斜杀面处理,也会做成三瓣卷头造型。b.子角梁,置于大角梁上方,外端头随着飞檐端头一直延伸到小连檐下方,内端头则斜向延伸至柱头中心线。c.隐角梁,范围从下平槫至子角梁尾部,安置于大角梁上侧,横截面为“凸”形,以此来支撑椽尾。▲(各类角梁分布——庑殿顶典型角梁构造)▲(各类角梁分布——歇山顶典型角梁构造)椽飞,由翼角椽和飞子组成,其有两种基本组合形式:1.翼角椽、飞子和正身椽、飞子平行式布置,仅长度依次缩短;2.翼角椽、飞子和角梁所形成的夹角由45度逐步降低至2.5度,呈放射式布置。当然,也有案例椽飞的组合形式介于平行和放射式之间。▲(平行式布置)▲(放射式布置)▲(介于平行式和放射式之间的布置,南禅寺)▲(南禅寺椽飞分布)附属组件,包含上述提到的生头木,以及大连檐、小连檐、燕颔板等,其中大连檐是置于檐椽椽头的构件,形状为三角形;小连檐是置于飞子椽头部位的构件,形状也为三角形;燕颔板是置于小连檐之上的构件,作用是支撑屋面瓦。▲(翼角细部构造图)以上就是宋《营造法式》中关于”翼角“的相关知识,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,下期接着分享。本文主要参考资料:
1.《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(第2版)》——王晓华
2.《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(第二版)》——田永复